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印发《国营电影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及《国营电影放映企业固定资产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1 01:10:38   浏览:913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印发《国营电影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及《国营电影放映企业固定资产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的通知

广播电影电视部 财政部


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印发《国营电影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及《国营电影放映企业固定资产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的通知
1988年5月10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

目前国营电影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或提取折旧的标准偏低,且个别单位不执行原有规定,少提或不提取折旧,也有的自定提取方式多提折旧,致使标准极不统一。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现有国营电影企业许多设备已陈旧落后,急需要更新。为促进影片制作和影片放映质量的提高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创造较好的放映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经济效益,需要适当提高折旧率或提取折旧的标准,以加快一些设备的更新速度。为此,根据国务院国发〔1985〕63号《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电影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国营电影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附表一),《国营电影放映企业固定资产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附表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电影企业必须按照附表一统一规定的分类折旧率提取折旧。电影放映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除附表二所列的设备在规定的标准幅度内按场提取外,其他固定资产一律按附表一统一规定的分类折旧率提取。按附表二规定提取折旧的设备,不再另提大修理基金。
各单位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各单位要加强对折旧基金的管理,各级主管部门不得自定提取折旧方式,不再集中企业的折旧基金。各单位提取的折旧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要确保折旧基金全部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准用于新建、扩建工程和其他属于基本建设性质的开支。为保证影片的放映质量,各类放映设备提足折旧后,原则上应进行更新。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及开户银行,对企业折旧基金的提取、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管好用好这项基金。
执行统一的分类折旧率和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有困难的个别单位,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缓期执行(未执行新规定前仍按现行规定执行),这类单位何时执行统一的规定,由各单位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备案。
本办法自1988年1月1日起执行。
附表一国营电影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
------------------------------------------------
|一、房屋 | |
|--------------------------------|----------|
|(一)钢结构 | |
|--------------------------------|----------|
| 1、生产用房 | 1.9 |
|--------------------------------|----------|
| 2、受腐蚀生产用房 | 3.2 |
|--------------------------------|----------|
| 3、受强腐蚀生产用房 | 6.4 |
|--------------------------------|----------|
| 4、非生产用房 | 1.7 |
|--------------------------------|----------|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 | |
|--------------------------------|----------|
| 1、生产用房 | 1.9 |
|--------------------------------|----------|
| 2、受腐蚀生产用房 | 2.7 |
|--------------------------------|----------|
| 3、受强腐蚀生产用房 | 6.4 |
|--------------------------------|----------|
| 4、非生产用房 | 1.6 |
|--------------------------------|----------|
|(三)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 | |
|--------------------------------|----------|
| 1、生产用房 | 2.4 |
|--------------------------------|----------|
| 2、受腐蚀生产用房 | 3.2 |
|--------------------------------|----------|
| 3、受强腐蚀生产用房 | 6.4 |
|--------------------------------|----------|
| 4、非生产用房 | 1.9 |
------------------------------------------------
------------------------------------------------
| 固 定 资 产 分 类 | 折旧率 |
| | (%) |
|--------------------------------|----------|
|(四)砖木结构 | |
|--------------------------------|----------|
| 1、生产用房 | 3.2 |
|--------------------------------|----------|
| 2、非生产用房 | 2.4 |
|--------------------------------|----------|
|(五)简易结构 | 9.6 |
|--------------------------------|----------|
|二、建筑物 | 3.8 |
|--------------------------------|----------|
|三、动力设备 | 5.3 |
|--------------------------------|----------|
|四、传导设备 | |
|--------------------------------|----------|
| 1、电气设备 | 5.3 |
|--------------------------------|----------|
| 2、输电设备 | 3.4 |
|--------------------------------|----------|
|五、专用设备 | |
|--------------------------------|----------|
| 1、摄影 | 6.8 |
|--------------------------------|----------|
| 2、录音 | 8 |
|--------------------------------|----------|
| 3、放映 | 6.8 |
|--------------------------------|----------|
| 4、剪接 | 8 |
|--------------------------------|----------|
| 5、照明 | 6.8 |
|--------------------------------|----------|
| 6、特技 | 9.6 |
|--------------------------------|----------|
| 7、照相 | 8 |
|--------------------------------|----------|
| 8、洗印 | 8 |
|--------------------------------|----------|
| 9、动画 | 6.4 |
|--------------------------------|----------|
| 10、录相 | 12 |
|--------------------------------|----------|
| 11、机床 | 5.3 |
|--------------------------------|----------|
|六、仪器、计器 | 8 |
|--------------------------------|----------|
|七、运输设备 | 6.4 |
|--------------------------------|----------|
|八、管理部门的设备工具 | 4.4 |
|--------------------------------|----------|
|九、其他非生产用设备及器具 | 4.4 |
------------------------------------------------
注:建筑物系指露天库、露天框架、冷却塔、水塔及其他建筑物
附表二国营电影放映企业固定资产按场提取折旧的标准
--------------------------------------------------------------
| 固 定 资 产 分 类 | 每场提取 |
| | 标准(元) |
|--------------------------------------|------------------|
|放映设备 | |
|--------------------------------------|------------------|
| 70m/m立体声放映设备(进口) | 50--60 |
|--------------------------------------|------------------|
| 70m/m立体声放映设备(部分进口)| 17--27 |
|--------------------------------------|------------------|
| 35m/m立体声放映设备(进口) | 15--20 |
|--------------------------------------|------------------|
| 35m/m立体声放映设备(部分进口)| 10--15 |
|--------------------------------------|------------------|
| 35m/m固定式放映设备 | 4--6 |
|--------------------------------------|------------------|
| 35m/m移动式放映设备 | 2--4 |
|--------------------------------------|------------------|
| 16m/m固定式放映设备 | 2--4 |
|--------------------------------------|------------------|
| 16m/m移动式放映设备 | 2--3 |
|--------------------------------------|------------------|
| 0.75m/m放映设备 | 1--1.50 |
|--------------------------------------|------------------|
|专业影院舞台设备 | 2--4 |
|--------------------------------------|------------------|
|影院空调设备 | |
|--------------------------------------|------------------|
| 制冷、制暖设备 | 40--50 |
|--------------------------------------|------------------|
| 机械通风设备 | 7--10 |
|--------------------------------------|------------------|
|座 椅 | |
|--------------------------------------|------------------|
| 软座椅 | 每千座 |
| | 5--7 |
|--------------------------------------|------------------|
| 硬座椅 | 每千座 |
| |2.50--3.50|
--------------------------------------------------------------
注:①短片以二场折合一场计算。②70m/m立体声放映设备,每场提取折旧标准暂作试行。③座椅按每千座每场提取标准提取,超过千座按座递增。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

国家技术监督局


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
1992年1月30日,国家技监局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产品质量认证(以下简称认证)检验机构的管理,保证认证检验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行业(部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地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凡经省级以上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并具有对有关产品进行评价或者检验工作实践的,均可以向有关认证委员会申请承担认证检验任务。
第三条 具备第二条规定的检验机构,应当向有关认证委员会提交以下资料:
(一)按规定格式填报的申请书(一式二份);
(二)省级以上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
(三)申报认证检验项目的标准及其对每类产品进行评价或者检验的证明材料;
(四)申请承担认证检验任务的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质量手册。
根据需要,认证委员会还可以要求检验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实验室及其从事检验工作的历史资料;
(二)实验室服务的范围和对象;
(三)曾从事研制、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资料;
(四)其他部门对该实验室认可的资料。
第四条 认证委员会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申请承担认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员对实验室技术能力进行确认。
第五条 实验室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执行认证委员会下达的检验任务;
(二)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认证产品检验报告;
(三)允许认证委员会代表进入实验室观察检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审核试验,验证实验室的检验能力;
(四)允许查阅实验室内部验证和审核试验的原始试验记录以及质量手册。
第六条 实验室的人员、设备和检验范围发生变动,不符合评审条件的,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权重新评审、变更认可范围或者取消资格证书。
第七条 认证委员会应当对承担认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并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八条 承担认证任务的检验机构必须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负责;必须保守认证产品的技术秘密,并不得非法占有他人科技成果;不得从事认证产品的开发和对外咨询业务。
第九条 被取消认证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两年后方准许重新申请承担认证检验任务。
第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近年来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而对此不仅是学界,司法实务界也是争论不断。大家围绕死者人格权、死者名誉权展开激烈争论。而对此我国的法律和因具体案件而作出的司法解释也存在明显的矛盾,这既反映了我国司法的进步也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不足。笔者拟对我国现行人格利益保护制度上的不足浅作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对该项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我国现行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上存在的不足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依法律规定和法理,公民出生前和死亡以后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享有民事权利,当然也无法承担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 即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仅就《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来看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 实为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或身份问题, 也就是公民的民事主体地位间题。《继承法》第28条对胎儿的继承问题做出了特别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事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公民死亡, 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不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不能继续享有民事权利。因此依照民法学理论,胎儿和死者不是民事主体,但是上述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却对其某些有关的利益予以保护,并且司法实践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也认为应当予以保护。于是,权利主体的确定成了理论上难题,某种程度上是立法实务反而对理论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自1989年天津荷花女案以来,已经发生多起涉及死者人格利益的案例,由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数次涉及该问题。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是我国司法实务中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请求归属做出界定。但是司法解释毕竟只是对于具体案件反应的问题的一种补救形式。对死者生前人格利益予以侵害的行为可能同时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此时,应如何界定请求权的归属就成为了法律空白。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10日《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1)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3)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3)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从措辞来看,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作者死亡后可以继续享有规定的著作人身权,对于死者其他人格利益问题,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4月12日就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荷花女名誉权纠纷案的请求报告使用了保护死者“名誉权”的用语,而1993年、2001年司法解释则有意删去了“权”字,只规定死者“名誉”、“肖像”等的法律问题。致使关于人死亡后能否继续享有人身权的问题,成为学术争论的对象。但是对于如何就侵犯死者人格利益的民事赔偿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二、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完善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推进实务的进步。当我们从理论上明确了保护死者人身权的依据之后,就必须在法律上建立和完善一套保护机制。针对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的不足,仅用司法解释的形式进行补救,既不具有法律的权威,又不够全面。具体地讲,死者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刑事保护、行政保护和民事保护,现在司法实践中以民事保护方法为主体,因而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机制也应当以民法为主,具体应考虑以下内容:

  一、在关于民事权利能力的立法上。应当坚持《民法通则》第9 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规定,在所有立法和司法解释中不出现诸如“死者名誉权” 等容易产生误解的用语,将理论的研究成果落实到实务中。

  二、在著作权保护的立法上。《著作权法》第20 条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0 条的用语应作修改,建议修改为如下条文:“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在作者生存期间受法律保护。作者死亡后,其近亲属有保护其作品之署名和作品完整性并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自然人和法人有侵害死者作品署名和作品完整性行为的,应当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向死者近亲属赔礼道歉。”

  三、在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请求归属上。笔者认为,应当归属于死者的近亲属,死者的每一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都享有独立请求权。在死者没有近亲属或近亲属不愿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基于对公序良俗的保护,请求权可归属于其他有关公民或组织,如遗嘱受益人,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等。因为侵犯死者的人格利益,亦有可能损害其生前有亲密关系的公民或组织的利益,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也可享有请求权。另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的名誉,诉讼的请求应当归属于国家,有关的国家机关有权以国家的名义提起诉讼。

  四、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采取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并重“双轨制”。在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责任方式下,也应适用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因为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侵害,往往也侵害了死者近亲属的精神利益,所以此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不仅是对死者人格利益损害的补偿,也是对其近亲属精神利益损害的一种抚慰。但我国民法通则在精神损害的责任方式上虽也采用了“双轨制”,但非财产方式和财产方式是一种“主次适用型”的关系,而是不并重关系,这不符合人格利益保护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人的评价,不仅注重道德的评价,而且注重经济价值的评价。从世界各国的立法来看,大都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并重的责任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五、关于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期限问题。请求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期限不能是毫无限制的,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1、当侵害死者人格利益损害死者近亲属利益时,应该有期限限制。比如设定为正常的三代人的时间距离。2 、当侵害死者人格利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时,比如侵害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的肖像时,提请侵权损害赔偿请求诉讼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如果侮辱死者将构成对历史的玷污、伤害全体国民的感情, 即使是死者年代久远,也应当允许有关国家机关或者个人提出诉讼。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