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通知(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21:04:07   浏览:84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通知(附英文)

19821201



为保障民用航空的安全,防止劫持、破坏民航飞机和破坏民用航空设施事件的发生,确保公共财产和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特通告如下:

一、乘坐国际、国内民航班机的中、外籍旅客及其携带的行李物品,除经特别准许者外,在登机前都必须接受安全技术检查:旅客须通过安全检查门,携带的行李物品须经仪器检查;也可以进行人身检查和开箱检查。拒绝检查者,不准登机。

二、严禁旅客携带枪支、弹药、凶器和易爆、易燃、剧毒、放射性物品以及其他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危险品进入机场和乘坐飞机。

三、严禁攀越机场围墙、界沟、铁丝网等设施。严禁在机场范围内打猎、鸣枪、射击和任意穿行。

四、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靠近停机坪和客机坪。所有接近飞机的人员必须接受监护人员或警卫人员的管理和检查。

五、严禁未经安全检查的人员进入候机楼隔离区。因工作需要经批准进入隔离区者,也必须接受安全检查。

六、使用暴力或其他手段劫持飞机,使用爆炸或其他手段破坏飞机、民用航空设施的罪犯,由司法机关依法严惩。

七、对阴谋策划劫持飞机和其他破坏民用航空安全的罪犯,任何人都应当向人民政府揭发、检举。对于防范和制止预谋劫持飞机和其他破坏民用航空安全的有功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名称】 ANNOUNCE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ENSURING SAFETY IN CIVILAVIATION

【题注】

【章名】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章名】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ANNOUNCE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ENSURING SAFETY IN CIVIL

AVIATION

(Promulgated on December 1, 1982)

The following Announcement is hereby issued for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safety in civil aviation,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such incidents as

hijacking, damages to civil aircraft, and damages to civil aviation

installations and facilities, and 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public

property and the safety of passengers' lives and property:

1. Chinese and foreign passengers, who travel by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ivil air-liners, together with the luggage and things they carry

along, unless specially exempted, must all be subject to safety technical

examination before boarding; passengers shall pass through the safety

examination gate, and the luggage and articles they carry along shall be

examined by instruments; personal examination and open-trunk examination

may also be carried out. Those who refuse to accept the examination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board the plane.

2. Passengers shall be strictly forbidden to enter the airport or travel

by plane with firearms, ammunition, lethal weapons, explosives,

combustibles, poisonous and radioactive matters and other dangerous

articles that may jeopardize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3. It is strictly forbidden to climb over such installations round the

airport as the enclosing walls, boundary ditches, and barbed wire

entanglements. It is strictly forbidden to hunt, to fire shots, to shoot

or to traverse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airport.

4. It is strictly forbidden for people unconcerned, or their vehicles, to

come near the aircraft parking area and airliner parking area. All

personnel who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aircraft must be subject to the

control and examination of guardians and guards.

5. It is strictly forbidden for personnel who have not undergone safety

examination to enter the isolated area of the airport waiting building.

Those who must enter the isolated area to execute their duties and have

obtained approval must also accept safety examination.

6. Criminals who use violence or other means in hijacking aircraft or use

explosives or other means in damaging aircraft and civil aviation

installations shall be severely punished according to law by judicial

organs.

7. As regards the criminals who plot to hijack aircraft or to sabotage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any person is in duty bound to expose and inform

against them by reporting the case to the people's government. The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in preventing and

checking an attempted hijacking scheme or other schemes to sabotage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shall be commended and rewarded.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国有农牧场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内蒙古自治区国有农牧场条例


(1996年7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6号


  1996年7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国有农牧场条例》,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6年7月2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自治区农垦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农牧场深化体制改革,保障国有农牧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的国有农牧场是指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范围内的国有农牧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国有农牧场的发展,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对国有农牧场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以及研究制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科技推广、农牧业综合开发、商品粮(畜)基地建设、文教卫生、环境保护、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方面的政策时,应当将国有农牧场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总体规划,与地方农村牧区经济同等对待,统筹安排,办好与国有农牧场有关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第四条 自治区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国有农牧场实行行业管理;编制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国有农牧场主要物资和产品的国内外经销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国有农牧场提出的重大建设和技术改造方案;培训国有农牧场行政、经营管理、科技人员;行使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五条 国家给国有农牧场的各项经费和投资,有关部门要及时拨付,保证专款专用,不得克扣、截留和挪用;对国有农牧场所需的化肥、柴油等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计划,保证及时供应。
  第六条 国有农牧场由国家资本形成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权国有农牧场经营管理。
国有农牧场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以国家授权经营管理的财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条 国有农牧场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有资产积累和职工收入,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八条 国有农牧场的土地和其他资源,凡有法律文书、合同、协议和经过批准规划的,承认国有农牧场的权属;对过去没有明确权属的,按照现实的管理范围确定权属,并补办有关手续;权属有争议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协商解决。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国有农牧场及职工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哄抢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
  第九条 国有农牧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必须经自治区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条 国有农牧场的财产、经营管理自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国有农牧场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 国有农牧场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国家授予经营的土地、草原、林木、水面等自然资源依法享有保护、使用、收益的权利,对场区内的矿产资源,经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依法优先开采;
  (二)对国家授予经营的除前项以外的其他国家资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
  (三)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自主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四)除国家和自治区物价部门管理的产品作价和收费标准外,国有农牧场可以自主确定产品价格和经营性收费标准;
  (五)在完成国家合同定购任务的前提下自主加工、销售所生产的产品;
  (六)兴办的各类企业享受乡镇企业待遇;
  (七)经批准享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依法自主进行农畜产品及其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享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有权自主选择外贸代理企业;
  (八)依法享有投资决策权和留用资金支配权;
  (九)依法自主行使机构设置权、人事管理权、劳动用工权、工资和收益、奖金分配权;
  (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享受税金、费用减免;
  (十一)有权拒绝任何机关和单位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非法摊派;
  (十二)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 国有农牧场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接受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二)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
  (三)依法缴纳税金、费用;
  (四)依法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物价部门规定的产品作价和收费标准;
  (五)履行依法订立的合同,承担亏损和偿还债务的责任;
  (六)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严格禁止乱垦、乱采、乱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保证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八)做好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九)加强职工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十)支持和奖励职工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科技推广,开展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十一)加强场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护国家财产和职工群众的人身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十二)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指挥下,做好森林、草原的防火、扑火和防洪、抗洪等抢险救灾工作;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国有农牧场的经营管理


  第十三条 国有农牧场要以农牧业为基础,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实行农牧工商综合经营。
国有农牧场要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农牧业。
  第十四条 国有农牧场的农牧业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可以结合本场实际,采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多种生产经营形式。
国有农牧场应当积极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和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
  第十五条 国有农牧场可以依法向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入股共同兴办经济实体,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也可以向国有农牧场投资。
  第十六条 国有农牧场要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劳务合作,兴办独资、合资、合作项目。
  第十七条 国有农牧场要实行农牧业规模化组合、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综合服务体系,扩大对农村牧区的服务。
  第十八条 国有农牧场要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增加科技投入,稳定和壮大科技队伍,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农牧业先进技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第十九条 国有农牧场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劳动、技术、质量、资产、财务、审计、合同等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国有农牧场要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的利益关系。
  第二十一条 国有农牧场的生产队(分场),是国有农牧场的基层生产单位;队(分场)长负责全队(分场)的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

第四章 国有农牧场场长


  第二十二条 国有农牧场实行场长负责制。
  国有农牧场场长的产生,采取政府主管部门聘任、委任、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办法。具体产生方式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
  聘任、委任的场长人选,须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场长,须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聘任、委任的场长,由政府主管部门解聘、免职,并须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场长,由职工代表大会罢免,并须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国有农牧场场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四十五条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职权。
  第二十四条 国有农牧场场长应当依靠职工群众履行本条例规定的国有农牧场的各项义务,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及其他群众组织的工作,执行职工代表大会依法作出的决定,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第二十五条 国有农牧场设立管理委员会,由场各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组成,场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协助场长决定本场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六条 国有农牧场推行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场长在领导企业完成计划,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的,由政府或者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场长离任时,要依法进行离任审计。

第五章 国有农牧场职工与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十七条 国有农牧场职工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国有农牧场职工有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有对本场的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及其他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有依法获取劳动报酬,享受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有向国家机关反映真实情况,对本场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批评和控告的权利。女职工有依照国家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国有农牧场职工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履行合同,完成生产任务、工作任务和产品、利润、管理费上交任务。
  第二十九条 职工代表大会是国有农牧场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是国有农牧场的工会委员会,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支持场长依法行使职权,教育职工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三十条 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和审议本场的经营体制改革方案、经营方针、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生产经营责任制方案、职工教育和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非生产性开支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情况等方面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审查同意或者否决本场的工资调整方案、劳动报酬和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利润和管理费收取标准、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三)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四)评议、监督本场各级行政领导干部,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
  (五)根据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场长;
  (六)选举参加本场管理委员会的职工代表。
  第三十一条 国有农牧场的基层单位,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会议、职工代表小组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工人直接参加班组的民主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国有农牧场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国家财产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由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国有农牧场负责人滥用职权,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由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有农牧场职工不履行合同,不按时缴纳利润和管理费,应当按照合同规定承担违约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害国有农牧场利益的,由国有农牧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国有农牧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经营性亏损的,场长、其他场级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二十九条和《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依法追究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给国有农牧场和国家造成较大损失的,由上级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决定或者采取的措施,侵犯国有农牧场合法权益的,国有农牧场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区国有农牧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66号


  《云南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办法》已经1998年7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 李嘉廷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日
            云南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企业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发生的符合本办法受案范围的人事争议。


  第三条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正、合理、及时地解决纠纷。


  第四条 当事人在人事争议仲裁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第五条 人事争议仲裁实行回避制度、辩论制度、合议制度和一裁终局制度。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省、地、州、市、县、市辖区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第七条 仲裁委员会负责下列工作:
  (一)负责管辖范围内人事争议的仲裁;
  (二)审定仲裁员资格,对仲裁员进行聘任和管理;
  (三)领导和监督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仲裁庭开展工作;
  (四)研究处理重大、疑难人事争议案件。


  第八条 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至4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分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人事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九条 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第十条 仲裁委员会可以聘任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人员、专家学者、律师为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
  兼职仲裁员在进行仲裁活动时,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


  第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审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当组成仲裁庭。仲裁庭由3名以上的单数仲裁员组成。首席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由仲裁委员会指定。其他仲裁员由双方当事人按对等人数选定;当事人放弃选定的,由仲裁委员会指定。
  简单的人事争议案件,可以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由仲裁委员会指定1名仲裁员独任审理。
  重大、疑难的人事争议案件,仲裁庭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三章 受案范围和管辖





  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人事争议案件:
  (一)国家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之间因录用、调动、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人事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因调动、辞职、辞退或者履行聘任(用)合同发生的人事争议;
  (三)企业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因调动或者履行聘任(用)合同发生的人事争议;
  (四)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动争议和其他人事争议。


  第十三条 人事争议案件的管辖:
  (一)省属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案件由省仲裁委员会管辖;
  (二)地、州、市属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案件以及跨县(市、区)的人事争议案件,由地、州、市仲裁委员会管辖;
  (三)县(市、区)属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案件由县(市、区)仲裁委员会管辖;
  (四)中央驻滇单位和跨地、州、市的人事争议案件由省仲裁委员会管辖,或者商定由人事争议发生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四章 申请和受理





  第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在人事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递交仲裁申请书及其副本。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超过规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7日内,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延长期限,仲裁委员会应当酌情顺延受理期限。


  第十五条 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仲裁申请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受案范围和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十六条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第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将受理通知书和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受理通知书和仲裁申请书副本、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将不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并载明理由。
  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未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八条 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提出反请求。


  第十九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委托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权限,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条 与人事争议仲裁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作出第三人申请参加仲裁,也可以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一条 发生人事争议的个人一方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理由的,可以推举1至2名代表参加仲裁活动。


  第二十二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


  第二十四条 仲裁员是否回避,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其他仲裁员由首席仲裁员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由仲裁委员会集体决定。
  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五条 仲裁员因回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

第五章 开庭和裁决





  第二十六条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或者仲裁庭认为不宜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进行仲裁。


  第二十七条 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向仲裁庭提出申请,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认为有必要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决定开庭仲裁的,仲裁庭应当于开庭5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等书面通知当事人。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仲裁。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第三十条 仲裁庭进行仲裁时,应当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一条 仲裁庭进行仲裁时,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仲裁庭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仲裁庭认为有时,可以自行收集证据。


  第三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有权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了解情况,查阅与仲裁案件有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对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徇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三十四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
  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五条 仲裁庭的判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三十六条 仲裁庭应当在作出裁决后5日内制作裁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裁决书应当写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经认定的争议事实、裁决的理由及依据、裁决结果;
  (三)仲裁费用的负担;
  (四)裁决日期。
  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三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制作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进行人事争议案件仲裁,应当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六章 执行与监督





  第三十九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有关单位、部门应当协助执行。
  对拒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的当事人,仲裁委员会可以建议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人事行政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十条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0日内,向作出裁决的仲裁委员会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申请撤销裁决:
  (一)不符合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和管辖的;
  (二)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三)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四)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五)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受贿索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仲裁委员会或者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核实裁决确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其裁决。需要重新仲裁的,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进行仲裁。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予以驳回。


  第四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仲裁委员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仲裁的,应当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重新仲裁的,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仲裁。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仲裁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扰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二)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三)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与人、证人、协助执行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三条 仲裁工作人员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规定行为的仲裁员,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解聘。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人事争议,当事人申请人事争议仲裁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五条 人事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